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刘德华关之琳倾城蓝颜之嵇康:魏晋风骨第一人,广陵散于此绝矣-苏苏说历史

倾城蓝颜之嵇康:魏晋风骨第一人牛金生,广陵散于此绝矣-苏苏说历史
倾城蓝颜之嵇康:魏晋风骨第一人,广陵散于此绝矣
苏苏/文
学古琴时,最向往的就是广陵散,这首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因嵇康临刑前从容淡定的弹奏,并感慨“广陵散于今绝矣”而名噪千古。
上次有人跟我说,说起嵇康她就会联想到几个关键词:西晋文学家、音乐家,广陵散,超级大帅哥……
其他都对,但为什么是西晋文学家?其实他一直生活在三国时期啊,而且与魏国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东汉时期诸王之女都封乡主、亭主)。
嵇康,字叔夜,谯郡轾县(今河南修武县)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四年)。他的父亲叫嵇昭,曾任曹操部属中下层官员,在军中督办军粮,任职书侍御史。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笔法很简略,写史书跟发电报一样,多写一个字能多管他要一块钱似的。但他这么简略的笔法,却依然在《三国志.魏书》中透露了嵇康的四个特点:作文写诗的语言刚健而华美,喜欢谈论道家老庄之学,做事特立独行,同时兼具侠义精神。已经很是不吝笔墨了。
《晋书·嵇康列传》还记载了嵇康的身世数字风暴,他少年丧父,在母亲和兄长的教养之下长大。更有奇才,为人豪迈,优于旁人。他胸襟宽广,自学成才,博览群书且精通典籍。
这么一个幼年丧父家境不佳的孩子,为什么能娶到曹魏王室的女儿?
首先当然是因为他长得非常帅啦,对,非常帅!而且除了长得好看,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身为“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在24岁时就写下了《养生论》这样的千古名篇。
这里题外话插一句,很多人听到竹林七贤,就会想象一群文人狂士在一片竹林里饮酒清谈顺便吃点五石散再顺便裸奔一下的画面。
就像这样:
想错了哈,竹林七贤跟竹林没什么关系,七贤出自《论语》: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其实那时候嵇康他们聚会的人数并不一定,经常聚会的有十几个,但为了契合孔夫子的“七贤”,就忽略了其中几个,把人数定为现在众所周知的这七位。而竹林则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梵文 Kalandaka Vlenuvena)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了现在的“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我说过很多遍,那是个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的时代,太多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就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于是各种张扬的、个性的、怪诞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在这里,我们的士大夫空灵而隽秀;在这里,我们的真名士放浪自风流;在这里,生命之花开得绚烂至极,光耀千古。
而嵇康,就是这绚烂星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据《晋书》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三国时期一尺合今24.2cm .七尺八寸=188.76),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世说新语容止》赞美他“风姿特秀,如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他的朋友山涛则说:嵇康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恰似玉山将崩。
据说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药,正流连山色时,几名樵夫望见他的神采,惊呼:“此仙人也!”倒地跪拜。
风采可见一斑。

最最难得的是,嵇康并不是卫玠潘安那类的羸弱书生奶油小生,也非“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之流的藻饰之徒,他崇尚的是清水芙蓉去雕琢的自然美,这与他在诗文创作上的理念——“心写心语不失真”是一脉相承的。
更加难得的是,在几乎所有的文人才子都弱不禁风,急需补钙时,嵇大帅哥却有着连我们当代人都极为羡慕的健美挺拔之身材,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锻铁,就是打铁。
嵇康在自家园子的一颗茂密的柳树下,建了一个铁匠铺。
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
炎炎夏日,他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铁锤,向烧红的锄具砸去,小小的铁匠铺里,火星飞溅,烟尘弥漫。
向秀则神情自若的在旁边扯风箱鼓风。向秀是嵇康的迷弟,因研究庄子而结缘。两人一起常在洛阳城“以锻铁为乐事,相对欣然,旁若无人”。
他们不打兵器,专打农具,遇到周围邻居找他索要铁器做家用的,嵇康通常不收钱财免费相送新勇者莱汀。
算起来嵇康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大V,百姓觉得他可亲可敬,太学里的青年学生视他为偶像,朝廷大员也仰慕他。
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大丈夫小媳妇,一直视嵇康为偶像,崇拜得不得了。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论文《四本论》,想让嵇康看,走到嵇康家却不敢敲门,于是把文章从院子扔进去,然后转身就跑了。
这个心理,像不像初恋第一次写情书?想上前说话又不敢开口,只好偷偷塞情书在心仪美女的课桌里,或者偷偷扔个纸条,这种怕被拒绝却又忍不住被吸引的心理,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几年后,钟会投靠司马昭,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和邓艾一起灭掉蜀汉的那个小子。
钟会声名显赫之后,胆气也壮了,于是再次拜访嵇康。
他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众多随从来了。
嵇康正在院子里大树下挥汗如雨的打铁,对钟会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地只管挥锤锻打。
钟会也不敢说话,等了好久,也不见嵇康抬头理他。他只好悻悻离开。
临走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也不愧才子,立马开口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一问一答成了文坛名句。
愤然而去的的钟会怀恨在心,回去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志在天下,须防着他…….
司马昭点点头:嗯,知道了!
不久之后,司马昭对“竹林七贤”集团采取了分化政策,“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和阮籍,先后去朝廷做了官。嵇康则继续采取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态度常乃超,又返回家乡山阳闲居起来。
接下来就是山涛推荐他做官,嵇康不但拒绝了山涛,还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彻底与司马集团划清界限,也为他日后的获刑埋下了伏笔。
都说嵇康的死是因为他崇尚自由不肯做官,不肯与当权者合作。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嵇康是真的不想当官吗?
看一下他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看不惯世俗中的那些礼仪制度,生性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看不惯人间有贵贱等级之分而喜欢和自然物事打交道。
但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其实只要看看嵇康的生平就会发现,他曾经当过曹魏的中散大夫,而且当得相当敬业。
既然可以当曹魏的中散大夫,为什么不当司马氏的吏部郎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他娶的是曹操的曾孙女。而司马氏是篡夺了曹魏政权的,嵇康忠于曹魏,又不敢表达自己忠于的这种心思,所以只好假托自己喜欢无拘无束,不想当官。
深究起来石梅线时刻表,其实嵇康并不是他所说的,看不惯世俗的礼仪制度,反而是非常尊崇世俗的礼仪制度的。他认为曹魏的天下就是正统的天下,而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一种篡权。
他的正统思想,其实比谁都厉害。
他有这种正统思想,却不敢直截了当地表达。他拒绝司马氏,也不敢直截了当地拒绝都市井龙王。
司马昭看重他的名气,想聘请他担任幕府官员,并以此拉拢天下知识分子。他找借口逃掉了。
司马昭身边的红人钟会去结交他,他只顾打铁冷落钟会。
山涛推荐他当官,他把山涛臭骂了一通。
看得我都替他纠结难受。
他要维护自己心中曹魏为正朔的“正统思想”,不敢直说,只能选择不合作。
但是他名气太大,司马氏必须要他合作,他不敢直接得罪司马昭,只能拿自己的好朋友山涛出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并不是骂山涛,而是骂司马昭和钟会这些人。
他并不是不欣赏山涛,他只是要维护他自己的“正统思想”而已。
因为山涛并不是曹魏集团的人,山涛要做司马氏的官,在嵇康看来,也是没有错的。
从他临刑前给儿子嵇绍的《家诫》中其实就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和正统思想罗本睾丸癌。
整篇《家诫》其语谆谆,洋洋千言,彻底颠覆了嵇康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性格。他教育儿子千万不要学他的样子,千万不要做一个英雄,千万不要做一个名士,遇事不要强出头,要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不要任意所为,不要我行我素……
言语之中,只有明哲保身的谨小慎微和看似琐屑的苦口婆心。
这是即将离世的父亲,对儿女未来人生的劝诫。他知道人世艰辛,世道险恶。他可以不在乎世人的诋毁,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却不能不在乎一双儿女的未来,这就是父亲。
除了这篇苦口婆心的《家诫》,嵇康还把一双儿女托付给了那个他写了绝交信的山涛骨嘴沙皮。
因为他深知,要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维护礼仪制度的好人,非山涛莫属。
他也清楚,对于自己儿子来说,不存在他嵇康的困境,因为儿子并不是曹魏的女婿,如果将来司马氏取代了曹魏,那么司马氏就是正统天下,他希望儿子能做一个顺应世事的人。
山涛果然是嵇康的生死之交,最懂嵇康的人。他没有辜负嵇康的期望,尽心尽力教育嵇绍,在嵇绍长大成人后,还积极推荐嵇绍为官。他让晋武帝给嵇绍秘书郎的职位,晋武帝则直接破格晋升他为秘书丞的高官。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嵇绍为保护晋惠帝战死,是真正做回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赤子。
嵇康终究是逃不过的,司马昭借着吕安的事情判了嵇康一个死罪。
司马昭虽然判处嵇康死罪,或许他并没有想让嵇康立刻就死。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司马昭的态度。就是三千太学生集体上书司马昭,营救嵇康,并希望嵇康能去太学教书。
这些学生实在是太过天真,他们并不知道这不是救嵇康,反而是把嵇康往死路上推。如果所有的人都唾弃嵇康,那司马昭也根本懒得理他,是不是要他死也没那么重要。
但是那么多太学生要救嵇康,还让他当老师,意思就是说,这些太学生们都在以嵇康为榜样,要忠于曹魏,和他司马氏不合作。
你说,司马昭如何还能留下嵇康?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的一个秋日,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刑场在洛阳东市,刘德华关之琳底下一片山呼海啸,刑场上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个曲子吧。”
琴很快取来了,尾关优哉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神情自若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
广陵散传说是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一曲终了,嵇康长叹一声:“袁孝尼(就是袁准)尝请学此散异客之旅,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而后慷慨赴死。
向秀听后泪如雨下。
当年的那颗柳树还在奶糖哥,往事历历在目:嵇康打铁,他鼓风……他写下了著名的《思旧赋》,刚开头,却忽然结了尾魔幻异闻录。
鲁迅说:他年轻不懂向秀为何这么写,但后来他懂了,人间多少事奇法大陆,欲说还休。
很多人说,广陵散已经修复,现在也有很多人会弹。
是的,广陵散犹在,但魏晋以前与魏晋以后的无数时代,再没有一个如嵇康般饱满、健全的生命,在这个局促的世界上这么从容地展现。
即便史官苛刻,总结他们对嵇康的评价也是鲜明美好的:才高词气美,寡欲自宽简。好言老庄不藻饰,天质自然无师授。高情远趣性率然,谈理属文颇玄远。
这些评价勾勒出了一位翩翩名士,这些评价更是别的士人梦寐以求的,但嵇康的内心深处,有着更纯粹的才情、更纠结的矛盾。
让世人只能望着他的项背,看着他一生踽踽独行。
据说,嵇康死后二十年,他儿子嵇绍去洛阳。有人在集市上无意中瞥到嵇绍,回去便对嵇康的旧识王戎说,我今天看到嵇绍了,他高峻挺拔,犹如鹤立鸡群,真是美男啊!
王戎很鄙视地看他一眼,回答道:你会这么说是因为你没见过他爹!
PS:图片来源是蓝雯轩的《古风图集》

苏苏说历史,孰真?孰假?开心看八卦就好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94 2019 08 15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