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国家宝藏扩展阅读之八卦版湖北省博物馆-不科学奇妙说

国家宝藏扩展阅读之八卦版湖北省博物馆-不科学奇妙说
前言:
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的预告片,说起来还是我刷B站的时候无意中刷到的,当时很是惊讶:这么一款知识量大逼格高的好节目,竟然没有在传统媒体上面看到宣传?!然而看完预告片我就很笃定,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款节目一定会火!果不其然,这才播出了几期,它就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毫无疑问,这将是今年底最火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随着它的热播,明年去逛博物馆队恐怕会排的更长更长了。许明贵。。。
作为一个比较投入的博物馆爱好者,我当然是不能错过这款节目的——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我总是要镇压家里的两个小妞,强行把她们看的“熊出没”和“萌鸡小队”转到中央三台。然而除了看节目之外,我还可以做些什么,蹭到这款牛逼闪闪的节目的热度?想来想去,我想起了妞爹经常夸我的话:“八卦比较在行”——大家文物知识可能不多,但是故事一定爱听。不如我就来讲讲由节目引申出来的各种小故事小八卦?
一旦打了这样的鸡血,我就开始激动了。按照我目前的鸡血程度,我打算每周写一期,把九大博物馆都写完。为了有条理性,我会为每期节目的每件宝藏挑选一到三个引申阅读关键词,然后分条描述。你如果是同道中人就请跟我一起涨姿势;你如果对历史文物并无大兴趣就请当故事阅读,打发你坐地铁蹲马桶的无聊碎片时间。放心,本文擅长勾奇猎异通俗易懂,绝对不会令人乏味。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尽管我的文风十分八卦不太正经,但是我的文里面会有不少严肃的引用,可能是学者考据,也可能是网友总结,还有可能是电视纪录片。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这些也是我的推荐阅读沙沛,请搜索原文/原片观看。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我们就开始吧。今天从国家宝藏的第二期”湖北省博物馆“开始(第一期故宫博物馆最后再补,如果我能坚持到那时候)崔走召新书。

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湖北博物馆很低调,但是这次参加“国家宝藏”的节目,湖北博物馆可不低调。它可谓九大博物馆里面最耿直的一个,直接拿了三件镇馆之宝出来: 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编钟即使在不熟悉文物的人群中知名度也是杠杠的!所以这一次的关键词很好挑,research做起来也非常容易。
延伸阅读目录:
1.越王勾践剑延伸阅读关键词:青铜剑,吴越铸造术,名闻天下的越女
2.云梦睡虎地秦简延伸阅读关键词:出土竹简,秦律
3.曾侯乙编钟延伸阅读关键词:曾侯乙墓第一件宝藏: 越王勾践剑

延伸阅读关键词:青铜剑,吴越铸造术,名闻天下的越女
青铜剑
节目里面反复有提到越王勾践剑很短,只有56厘米长,但是貌似并没有说为什么它这么短。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它是一把青铜剑啊!青铜其实就是铜和锡的合金,有点生活常识的小伙伴都知道,铜这种金属质地比较软,做兵器并不合适,所以一定要加入锡来增加它的硬度。然而锡也是个不让人省心的货,加多了容易使剑身变脆容易折断。所以春秋时期的铸剑师的惯常做法是把剑身设计得厚而短一点,而以当时的技术来计算,60厘米长的青铜剑就已经达到极限了!所以不要再嫌弃越王勾践剑很短了,以它那56厘米的长度来看,已然是春秋青铜剑中的高富帅了!
然而春秋时期比越王勾践剑更长的剑也不是没有,苏州东吴博物馆馆藏有一把名叫“越王州句”的长达59.5厘米的青铜剑,就是勾践的孙子州句铸造自用的。这是一把稀有的复合剑,所谓复合剑就是它的剑身和剑刃是分次铸造成型的:含铜量高的部分铸造剑身增加韧性,而含锡量高的部分铸造剑刃提高硬度,是不是完美解决前面说到的铜锡各有利弊的问题?古人简直太机智了!

而更加牛逼的青铜剑出现在越王勾践的年代的200年后,那已经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末期。根据对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大杀四方的秦国虎狼之师,居然还拎着春秋时代的特产青铜剑对抗六国已经日趋成熟的铁剑。利孝和。。。难道是秦人特别老土吗?当然不是,因为秦国青铜剑它长这样:

小伙伴们你们注意到了图片上标注的秦剑长度了吗?这可是一把接近一米的长剑!你说州句剑都祭出了“复合铸造”这么逆天的工艺才把剑身延长了3厘米,秦剑是搞了什么黑科技把青铜剑直接延长了30厘米?黑科技肯定是有的,除了铜锡比例搭配得更加合理之外,秦剑的外形设计也是很有科学性,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如果有小伙伴想要详细了解秦剑的秘密,推荐观看一部05年出的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总之,中国人就是把青铜玩出花来了。
吴越铸造术
说到春秋青铜剑,不能不提的就是吴越两个国家,因为在整个春秋的历史中,这两个地处偏僻(当时的江南地区还没有充分开发,针对黄河流域可以算上偏僻),经济文化也远远比不上中原五霸的国家却是闻名天下的铸剑之国。前面提到的出土青铜剑,包括存在于传说中的上古名剑干将莫邪,太阿,龙泉全都出自吴越!为什么吴越铸剑就这么厉害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吴越铸剑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们有地利,有人才。江南地区生产优质的铜矿和锡矿,冶炼业发达,而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也正是越国人。而从主观来说,吴越两国国君对于名剑的狂热爱好也是促使两国铸剑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践和他孙子州句就不用说了,我们在这里再介绍一位比他们更过之而无不及的兵器收藏发烧友,吴王阖闾——就是那个任用孙武和伍子胥打得楚国差点完蛋的吴国国君。他之所以能上位吴王就是靠了一把被藏在鱼肚子里的名剑“鱼肠”,在宴席上暗杀了兄弟;在某个版本的干将莫邪的传说里面,这两把雌雄名剑,也是阖闾委托给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来铸造的。甚至于相传阖闾死后,留下遗嘱让人把他的遗体和他心爱的宝剑一起埋到苏州虎丘山下的一个水池下面,水池也就因此得名“剑池”。。。。传说虽然不能尽信,但是已经非常突出阖闾的“名剑渴求者”的人设了。可以想见,有这样强势的需求方,作为供应方的吴越铸剑师是何等不敢怠慢!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吴越铸剑师既然敢接国君的订单,自然有他们特有的铸剑黑科技。具体的技术分析我就不写了,反正大家也看不懂,我就说说几个流传下来的有点惊悚有点恐怖的小故事吧。在某个版本的干将莫邪的传说之中,夫妇俩铸剑的时候铁水怎么也流不出来,于是莫邪就慨然以身投炉,只见蓝光一闪,铁水立刻流出,从而铸成了“干将”“莫邪”两把天下无双的宝剑。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在中国历史上,铸剑铸钟铸器的时候“人身投炉”的传说可谓层出不穷。。。。。据现代人们的推测,“人身投炉”的主要目的是使脂肪充分燃烧提高炉中温度,同时人骨中的“磷”元素也对青铜剑的铸造有利。与“人身投炉”相似的残酷操作还有“人血衅兵”。“衅”就是淬火,也就是把煅烧好的金属放进水里面“嗞——”的那一下。 使用人血,据说也是因为其中的无机盐对金属铸造有帮助,你看,是不是好残酷好野蛮好可怕?
其实如果光是功能性的考虑来说的话,吴越铸剑师丢几坨猪排骨,放一碗猪血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架不住春秋时期的人迷信呀!他们之所以要强调“人身投炉”和“人血衅兵”,是因为觉得人殉可以为兵器附着精魂。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吴王阖闾(怎么又是你?!)在得到三把宝剑之后犹不满足,下令铸造师继续铸造金钩(一种细长的弯刀),吴国有个钩师在呈交了作品之后久久得不到回应于是自行跑去求见吴王请赏。阖闾十分不屑,一把抓出几十把制作精良的金钩说,我的金钩这么多,你的有什么特别说出来听听啊!钩师于是说,不瞒大王说,我为了贪图大王的重赏,是杀了亲生的两个儿子用他们的血来衅钩的,现在我就让大王看看我的金钩的特异之处。于是钩师大呼两个儿子的名字警犬赤龙,他的两把金钩竟然直飞出来停在了钩师的面前。阖闾一见大惊,重赏了钩师,从此将此对金钩配不离身。。。。好吧,这个故事里面所有人都是极品,充分展示了春秋时代的人奇葩的价值观,大家看看就算了,千万不要当睡前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天下闻名的越女
节目里面提过一句“越女天下闻名”,但实际上真正天下闻名的“越女”不是越王的女儿,更不是那个沉鱼落雁的大美女西施,而是一位隐居的女性武林高手。
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时候,为了提高军队作战力,勾践特地派人去“南林”这个地方请出了一位隐居的善于击剑的女性“处女”。一行人刚刚下山,就遇到一个神色倨傲身穿白衫的老头要求和处女比试剑术。处女欣然应战,两人折枝为剑,以极其精妙的剑术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处女获胜,老头化身白猿长啸离去。
处女来到越国王宫,向越国甲士传授剑术,很快使越国军队战力大幅度提高,对外征战所向披靡三池苗子。勾践大喜,亲授处女“越女”的封号。从此由处女流传下来的剑术就被称为“越女剑”——对于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小伙伴,这个桥段是不是有点眼熟啊?没错,金庸就是以这个传说为蓝本写了一部短篇小说《越女剑》。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是越女剑的一招一式却是真实的,至少在春秋末期,越女剑依然还是天下最高妙的剑术呢!第二件宝藏: 云梦睡虎地秦简

延伸阅读关键词:出土竹简,秦律
出土竹简
不瞒大家说,看到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第一刻我的反应是:“2000多年了竹简还能保存下来??”但查了资料才发现自己真是孤陋寡闻了,因为出土的上古竹简还真是不少。喋血1947。。。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出土竹简应该是晋武帝时期,有人盗了战国时期的魏墓挖出来的“竹书纪年”,顾名思义就是一部记载在竹简上的上古史书。这部古简当然没有照片了,因为它在宋代就已经丢失,但是它的内容却通过历代传抄保留了下来。竹书纪年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的内容相比起《史记》上面的记载有很大的颠覆性:比如说竹书纪年说尧舜禹根本就没有禅让,都是政变上台的;再比如说竹书纪年说商朝的大贤臣伊尹放逐不争气的熊孩子国君太甲之后,并不是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而是自立为王,后来被归来的太甲杀掉。。。。这种黑史料完全就是给尊奉夏商周三代神圣传说的儒学大家狂打脸的节奏啊!其实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历史也有和考古发现不符的内容,所以历代获得的争议也很多。
与竹书纪年重要性不相上下的另一系列出土竹简叫做“孔壁书”,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将原六国典籍,诸子百家著作全部焚毁,但是孔氏后裔以及门徒却悄悄的将孔子亲子编纂并作序的《尚书》藏了起来,后来到了汉朝初期和中期,分别两次被人从孔子故居的墙壁夹层中被发现,这就是古文《尚书》以及今文《尚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壁中书不应该是“出土竹简”,而应该是“出墙竹简”才对。这部传奇竹简也没有照片,因为它们的原件在西晋就已经散失。后来虽然有人献出抄写本,却因为各种错漏被各代历史学家纷纷质疑,直到今天依然一团迷雾。
下面这批竹简叫做“清华简”,是因为被清华校友从拍卖市场购买捐赠给母校而得名。清华简包含战国时期的《尚书》部分篇章,和一部与《竹书纪年》类似的上古编年体史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为这部竹简通篇由六国古文字写就,这些文字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就成了死文字,十分难以读懂。不过业界都相信,假如它破解完成,将是最有希望能一举解决《竹书纪年》和《孔壁书》的千年疑团的钥匙。

下面这批竹简叫做“银雀山汉墓竹简”,因为出土自于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两座汉墓而得名,这部竹简全部都是先秦兵书,最为我们熟知的考古意义就是因为其中包括单本《孙膑兵法》,从而确认了战国时期的“孙膑”是真人——千万不要觉得惊讶,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历史学家都主张孙膑跟孙子(孙武)根本就是一个人的两个别名。。。

下面的这批竹简叫做“岳麓简”,身世十分传奇,它的第一批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收购,第二批则是由一名香港收藏家捐赠,最终两批竹简合二为一才发现出处相同,都是某处墓葬中被盗掘的秦代竹简。它的年代比睡虎地秦简略晚,记载的同样是秦律令——谁叫秦国最重视律令,抄的多所以留下来也多呀!

谁说的只有秦国才喜欢抄律令,有保存完好的竹简?咱们大楚国也有!这是湖北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仔细看楚国的书法和秦国的书法差别还是很大的:秦国的还能认一些,楚国的根本不知道写的啥。

谁说的只有中部地区才出土上古竹简,咱们西部边陲一点都不落后!这是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出土的汉代竹简,出土得非常多,25000枚!

以及最新考古重大发现,2015年才从江西南昌出土的海昏侯墓汉简,据说这将近一万片古简中包括古本论语和易经,其历史意义很可能不亚于清华简。因为这批竹简还在修复,所以展示图片也很特别——还在盒子里。。。。要特别提醒小伙伴竹简上的划痕,这应该就是竹简编绳子留下的凹槽仙壶农庄。

贴图就贴这么多,但是已出土的竹简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小伙伴对出土竹简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
秦律
上一个关键词有说到记载律令的秦简出土很多,是因为秦国本身极其重视律法,喜欢大量抄律令条文,这可不是说笑话。众所周知,秦国在战国七雄的年代画风就很清奇,是一个严格依赖法家治国的国家,所以秦国的律令体系对于整个国家的运行,基本上是支柱性的意义。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秦律的确足够细密严格,也足够先进男人雪地撒尿,它规定的范围和现代法律相比太空嘻哈族,也基本没有什么盲区。而它细密到什么程度呢?举个小小的例子,就连“用竹简抄律令”这件事情它都规定了具体的方法: 如何编绳子,每只竹简上写几个字,用什么字体写,全都要照着律令来。。。总之,在秦律的约束下,秦国整个就是处女座加摩羯座: 管头管脚管空气陈掖贤,外加抛弃一切物质享受。也正是如此,秦国才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有效率和动员力的国家,它最终能一统天下,秦律可谓居功至伟。
然而正如细密再进一步就是繁琐,严格再进一步就是酷烈,秦律的槽点也还是很多的。比如说,今天的观众看到秦国官员上任需要自备给养觉得好廉洁好清明,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秦律规定,秦国的普通士兵出去打仗也得自备给养!睡虎地秦简曾经出土过几片家信竹简,是一对叫做“黑夫”和“惊”的兄弟写给家乡的老娘的要钱信——看到那个斗大的“钱”字了吗?他们出来打仗大半年到夏天了,身上没有薄衣服穿,让老娘赶紧寄钱来买衣服。。。连打仗都要自费,这个律令剥削老百姓实在也是有一套了。。。

自费打仗也就算了乱世草头王,秦律中强行摊派徭役还规定“失期当斩”就更囧了,怪不得历史上代代被嘲。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帝国就亡在这条被严格执行的律令上了——倘若徭役失期不用去死,说不定陈胜吴广再加上刘邦也就不会造反了。。。。秦律之于秦帝国,就像一把最引以为豪的赖以成功的宝剑,最终却成了刺向自己最锋利的凶器,有点唏嘘,有点感慨,但是不用怀疑,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上不停重复着的,格外荒诞和奇异的一个侧面。
第三件宝藏: 曾侯乙编钟

延伸阅读关键词:曾侯乙墓
曾侯乙编钟就不详说了,知名度已经太高了,节目也已经做的很好了。关于它的延伸阅读关键词只有一个: 曾侯乙墓,好像相比前两件宝藏显得有点单薄。其实不然!你看这个章节就绝对不会这样想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我想说: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奇迹,一块从天而降砸到考古学家们的超级馅饼。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此墓发掘之前,从未有任何古籍甚至传说记载过它的存在,纯粹是70年代部队要建新营房不小心挖出来的,结果一挖就挖出一个2300年前的存有上万件文物包含九件国宝从未被盗过的大墓!简直闪瞎双眼!
关于曾侯乙墓本身的各种故事,我在这里推荐一部很多年前的央视纪录片,2004年版的考古中国之“远古的乐声”廖洪毅,喜欢历史考古的小伙伴都知道《考古中国》是一部十分高能的专讲文物考古的重量级纪录片,而我认为专讲曾侯乙墓的这一集“远古的乐声”又是其中节奏最紧凑含金量最高的一集。
接下来我觉得语言就已经苍白无力了,还是刷图给大家闪瞎双眼就好了。曾侯乙确实如节目中所说是个醉心音乐的超级发烧友,他的陪葬乐器中除了整套的编钟,还有整套的编磬,演奏的时候是和编钟一起敲的,两样合起来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金石之音”王屾。

还有琴和笙,这两样加起来,又叫做“丝竹”。

其实曾侯乙本人没有节目上表现得那么热爱和平,他的墓里面兵器可没有少放,而且是墓中数量最多的出土文物。。。。

当然曾侯乙也是个十分讲究生活质量的精致老男孩,下面是他使用的漆器之一,那个节目中提到的一打开墓室就biu~~的浮起来的木头鸭子。

以及华丽精美的内棺。

还有咋一看平平无奇,仔细看来意味无穷的衣箱。这个衣箱顶盖上绘有北斗和环绕一周的二十八宿,其中一宿下方竖写“甲寅三日”四字,衣箱三壁则绘指示方位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唯有标志北方的“玄武”位被涂一片漆黑。考古学家推测这个衣箱指示的是某年“甲寅三日”那天的黄昏时分,因为唯有这个时刻北方玄武七宿还在地平线下。。。。

下面是曾侯乙墓的青铜器。这是标志曾侯乙诸侯王身份的”九鼎八簋“,鼎是用来煮肉的,簋是用来装饭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诸侯王,你可以九个锅子一起煮肉八个饭盆一起打饭,什么?你觉得太麻烦?看来你距离贵族的思维方式还差得很远哦!

这是立在曾侯乙外棺前面的青铜立鹤,战国人想象中的瑞兽京通招聘网,造型萌萌哒有没有?

这是曾侯乙的鼓座,我觉得这一件文物特别有现代艺术的感觉,像一簇跳动的火焰。

鼓座细节

这是曾侯乙墓中,哦不,整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尊盘。它通体只有80厘米高,但是纹饰无比繁复,称得上巧夺天工。

尊盘细节。

曾侯乙墓中的文物还有很多 我就不一一贴图了,你可以看纪录片,更可以亲自到湖北去走一趟: 曾侯乙墓中的文物现在分存在湖北省博物馆和随州市博物馆中,我想你一定会值回票价的。
=========我是文末彩蛋的分割线=======
好不容易写完第一篇,工作量实在超乎了自己的想象。。。。不过自认为还是干货满满,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怎么着还是涨了一发知识吧?其实我本人既不渊博又不专业,我所有的八卦都来自下面这本神作:

这是中国神话专家袁珂老先生一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无论是考据,王翊丹梳理还是文笔都是上上之选。图上两本是我家的1984年版本,我从小学开始就时不时去翻两页看,一直翻到现在,简直欲罢不能。。。。这本书现在在京东上有卖内容一模一样的新版本,有心里长草的小伙伴们可以赶紧了!
而我所有的专业则来自于这款纪录片:

虽然这部片子常常被吐槽“用走进科学的手法来拍摄的考古纪录片”,但是央视爸爸出手,干货和制作水平也是不用怀疑的。雨夜诀别。。。除了增长知识,这部纪录片还能当旅游推荐用——本着“这么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居然藏着这么多牛逼的古迹/文物,我一定要去看看”的目的,我被该片种草了无数旅游目的地。。。
好了,今天的延伸阅读加彩蛋就此结束,我去躺倒回血了,敬请期待下篇: 河南博物院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75 2019 03 31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