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天眼tvb品察天地 【游记】观古观象台-民银旅行

品察天地 【游记】观古观象台-民银旅行

今天一出门就发现天气格外的好,天空是蓝蓝的,阳光也是和蔼可亲的,淡淡的,舒舒的,不带一点暴戾、骄横,将你的身体拥着,让人感到软酥酥的。真是没想到供暖季的北京冬天竟然也能如此给力。不能不说治理京城的雾霾还是凸显成效的,所以这样的好天气怎么能够浪费呢?跟随民银旅行的脚步,我们向古观象台出发。
来到了这儿才知道,建立观象台中国在世界上还真是第一个。北京的古观象台建立在公元1442年持续观察了近五百年,是世界上建立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观象台。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也是非常优秀的,先后涌现出了张衡,祖冲之,一行,沈括徐子韩,郭守敬。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著名科学家,这些著名观象仪就是他们的称雄世界的见证。当然后来世界其他地方才涌现不少科学家象我们熟知的哥白尼,伽里略,牛顿,第谷,布鲁诺......建立了象天堡天文台,星堡天文台,巴黎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这里不得不对咱们的老祖宗点个赞!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白银组合,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郭由美子。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花饰贱婢不受宠,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龙慧祺。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了一百余级台阶,终于登上了古观象台,仔细观看了陈列在楼上的玑衡抚辰仪,象限仪,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非常精彩,虽然不能给我们表演了,但光从他的景致的造型就可以反映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几百年前我们就能造出这样景致的仪器,比国外要早百八十年智在瑞。
在台顶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安置的8架清制的天文仪,它们分别是:
赤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
地平经纬仪

地平经纬仪制于康熙52年-54年(公元1713-1715年),由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德国人纪理安负责督造。主要由地平圈、象限环、立柱、窥镜四部分构成,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坐标。
地平经仪人间天堂——杭州

地平经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地平圈、龙柱、铜柱支、立表等组成。
象限仪

象限仪制于康熙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由象限环、数轴、竖轴、横轴、窥横等组成。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在地平上的或天顶距。
黄道经纬仪

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是我国重要的古天文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第一台以现代的黄道坐标系统作观测的仪器川村卓也。储世新1673年制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主要用于测定黄经差、黄纬和二十四节气。
纪限仪

纪限仪制于康熙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由一60°弧及瞄准器构成。用来测量天球上任意两天体间角距离的天文仪器。
天体仪

天体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该仪用途有60多项,但它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
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制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
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国,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天眼tvb。在紫薇殿前的大院里和其它几个地方,还陈列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唐代的天文学家佛学家一行、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明末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半身塑像快青8cj。


在古观象台的正南面的绿化带丛中,也还陈列一些古代的天文仪器。


古观象台里,利用原来的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辟设了一个《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有三个展室。展室内用实物和展板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真实情况和发展历程。

其实无论中国的还是别的国家的天文台都为各国人民的生活起到了无比的作用。今天参观了古观象台有几点体会: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有四大发明,有着诸多的科学家,他们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是将来在国际空间合作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少不了中国,这样才能让世界科学更快发展火机吹。
出古观象台,阳光依然暖暖照在身上非常的舒服,一点没有冬天的感觉,我们顺着明城墙的残墙断壁继续往南行走来到了东南角楼。

东南角楼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东南转角处的防御性建筑。原北京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除于九门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于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楼一座、其名称应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此处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北京城东南角的角楼奇才公子,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

东南角楼内就是原北京内城很有名的泡子河,名河但似湖,是内城东南角的一片水面,景色也很旖旎北京瑶医医院,衬映着古树、城墙和高大的角楼,是城裏一块难得的游览、休憩之地。1950年代末,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在这一片区域大兴土木,填了泡子河,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新“北京站”,这是当时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进京的铁路由原来经东南角楼南到前门东的旧“北京站”,改为了经东南角楼北破内城而入到这裏的新“北京站”。也就是因为这个“北京站”,老北京城东南一隅的城墙和角楼才得以留存下来。
角楼的平面呈L形,凸出于城墙的转角处。城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转角处正脊相交,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上饰宝顶。前楼后厦,楼内立金柱20根。楼内两侧各开一门姑苏南慕容,可通至城墙之上,外侧两檐间和四周墙上辟有144个箭窗。

假如您1980年代以前乘火车来过北京,您一定还有这样的印象,火车绕过龙潭湖,拐向西,前方高大的东南角箭楼已映入眼帘,这时车厢内的喇叭响起了《北京颂歌》的音乐,播音员热情地说道:“亲爱的旅客同志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我们这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就要到了……”。
内城角楼现存东南角楼,其它三个角楼已荡然无存。东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受损,正脊塌陷,因失修於1920年被拆除,城台於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被俄军炮火轰塌,後残垣被拆除,仅留城台,一直没有修復,到1960年代修地铁时,西北角楼城台与城墙一并被拆除。西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受损,顶瓦已全部脱落,至1930年因无力维修而被拆除,西南角楼城台於1960年代修地铁时,与城墙一并被拆除。

东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同样遭八国联军炮轰,楼顶和大范围箭窗受损。后于1910年前后做了简单修復。民国后,于1935年做了彻底修復。1949年以后,因未列入拆除,屡经修缮得以保存,1982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着东南角楼古建筑,耳边传来北京站列车驶过时发出隆隆的声音异天途,人置于此,仿佛八国联军炮轰情景再现一般,让人不时会发出感叹!人弱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哪怕是一个人,如果不想被人欺负,只有自己变的更加强大。


在与角楼相望的百米南城墙上,还保留着一座清朝用来插旗的夹杆石。

此处幽静,即使是周末也鲜有人来,在这宽阔的古城墙上,真想找个躺椅在上面晒晒太阳,体验一把古时人们的那种悠闲。


角楼内为明北京城城墙展览。

通过箭窗可以看到角楼厚实的墙壁吴天心。

城墙新老两部分界限分明。


这段的城砖早就被扒光了,这是后来修的。
时间就随着人们在城市的漫步中不知不觉的溜走了,城市半日深度体验游活动也快要结束了,中午的阳光照耀着路边的苍松、翠柏,也照耀着东南角楼上的灰砖高墙。走出正门,我再一次回首遥望着这座古老的角楼,心里默默的祝愿着: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一代更比一代强。
以往活动回顾
【游记】民银旅行之重走五四之路
【游记】城市行走——承恩寺、法海寺
【游记】看不尽的美景,道不尽的历史底蕴——游秋日皇城有感
【游记】走近西安门
【游记】游历成贤街
【游记】民银旅行之走近西交民巷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55 2019 06 23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