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富通丽沙花都国学讲堂(897):《诸病源候论》-脏腑机能调整

国学讲堂(897):《诸病源候论》-脏腑机能调整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洛奇小册子。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富通丽沙花都 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金庆皓,但不记载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第五世纪以前病候之大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病因病理学专著。其继《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实为我国医学遗产中一部宝贵的文献再世人生,陈邦肾等人曾赞誉这是有隋一代千石不朽的著作,或许不为过分。
《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特点,一是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廖镇汉,并且发展了证候分类学体系;二是在病因学说方面较以前有很大进步;三是对症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等。
《诸病源候论》所列举的疾病范围极为广泛,举凡内、外、妇、儿、眼、鼻、耳、齿、皮肤等科都包括了。其中内科疾病的记载,尤为详细,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如伤寒、时气、热病、温病、疫疠、霍乱、痢疾、注病(结核)等;和各系统、脏腑疾病,如风病、虚劳病、消渴病、脚气病、咳嗽病、淋病、积聚病、症瘕病、疝病、痰饮病、水肿病、心腹病、脾胃病等,共三十九门,占全书内容一半以上。该书几乎把隋代以前和当时的各种病名证候加以整理,分门别类,又按病因、病理、脏腑等分类片山莉乃,列出许多症候细目分别叙述。又如虚劳病诸候门,共列举有七十五论。
关于眼科病记载了结合膜炎、内障、夜盲等。关于齿病记载有龋齿、牙周脓肿、齿糟脓肿、齿龈萎缩等,并且还记述有拔牙损候,论述拔牙后病理症状。关于耳病记载了各种类型的耳鸣、耳聋。关于创伤外科方面记述了肠吻合术及其护理、血管结扎法、创伤缝合术等第八航空队。从《诸病源候论》一书中所论述的范围来看,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反映了公元七世纪前我国临床实践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同时也标志着祖国理论医学的发展水平和辉煌成就。
书中汇粹众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较之前代,多有建树;不仅将当时的医学理论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亦不失其可资借鉴取法的科学价值。书中“痰饮病诸候”及其它各病候中的有关内容,实为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痰饮分论 首创痰病学说。《诸病源候论》一书,以张仲景的痰饮之说为基础,吸收魏晋医家对痰病的新认识,立足于《内经》以来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原则,对各种因痰饮而致的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为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享网,书中“痰饮病诸候”共16论。其中包括:痰饮合论2候,即痰饮候、痰饮食不消候;痰病专论5候,即热痰候、冷痰候、痰结实候、隔痰风厥头痛候,诸痰候;饮病专论9候,即流饮候、流饮宿食候、留饮候、留饮宿食候、癖饮候、诸饮候、支饮候、溢饮候、悬饮候。关于痰病,除上述热痰、冷痰等5候外,书中其它病候中还论及了痰癖候、饮酒人瘀癖菹痰候、虚劳痰饮候、解散痰解候、妇人杂病痰候、妇人妊娠痰候、小儿杂病痰候等多种痰病证候。其对痰病诸候,详述病症、审辨病因、推求病机,为后世医家论治痰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提纲犁领 论列痰病诸候。《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隔痰风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 其“热痰候”谓:“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而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博,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其“冷痰候”谓:“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隔之间异世悠闲人生,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也妖晶记 。”其“痰结实候”谓:“此由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其“膈痰风厥头痛候”谓:“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上述痰病的证候类型,是巢氏立足于寒热虚实的辨证原则,加之以病因、病机、病位的分析,以及临床表现的特征而划分的。虽然尚不够全面,但其提纲挚领,规范证型,实开后世医家研究痰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之先河。
三、精究详审 揭示痰生诸病。中医学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说法,医家多认为此说首倡于元代医家王珪,实际上早在 《诸病源候论》中,就已揭示了痰生诸病,其候非一的病变特点。书中“痰饮病诸候”有“诸痰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这就明确指出了痰积体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具有“诸候非一”的复杂性。
四、辩证求本阐发痰病病源。谢宗芬《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医有关痰病最早的病因病机学说。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因病生痰,因痰致病这一病理观,亦即今人所云痰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子。关于痰这一病理产物的形成,《诸病源候论》认为,是饮食不节、将适失宜、外邪干犯。血脉壅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相互作用,以致人体水液运化失常,饮邪积聚不消的结果。
综上所述,《诸病源候论》首创痰病学说,胪列痰病诸候,揭示痰生百病,阐发痰病病机,对中医痰病学大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所创立的痰病学说,为舌世医家研究痰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医痰病学大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这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雷润民,直到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个人微信号:zfjntz1
公众微信号:zangfutiaoli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73 2019 06 07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