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大明王朝的息烽(朱登麟) 【人文】-贵州星子

大明王朝的息烽(朱登麟) 【人文】-贵州星子司马云信

 
大明王朝的息烽
文/朱登麟

山连绵,水悠长。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息烽,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跟朝庭远在南京和北京的大明王朝有着难解的渊源。这个王朝的三代皇帝,给息烽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

元末明初,四川大夏国王明升归降大明,从息烽养龙司购得一匹良马贡献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彰。这匹马身长九尺,全身如雪,无一根杂毛。传说这匹马是藏匿深渊的蛟龙与放牧岸上的牡马交配而生,故名龙脉天马,又称龙马简溪扮演者。朱元彰得此良驹,龙颜大悦,赐名飞越峰。为此,明朝大学士、著名作家宋廉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美文《天马赞》,养龙司也因此成为明王朝一个重要的养马基地。若干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自称龙马故里。“龙马文化”对息烽特别是养龙司地区的影响,可谓印痕深深。“龙马故里,人杰地灵,乘长风破万里浪者常有”的古训,作为养龙司人骨子里的骄傲因子,血脉相传。养龙司人在民国时期开风气之先,创办了息烽第一所女子学堂,为后来半边天文化的兴起奠定了文化基础。解放前夕,养龙司的孙轶凡成立读书会,与国民党统治当局作对,壮烈牺牲。大养龙片区的阮则文,抗战期间投南京玄武湖,死谏国民党当局抗日,被誉为“当代屈原”。建国初期养龙司妇女同工同酬的壮举,更是敲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洪钟大吕褚一斌,让养龙司成了一个阴阳双修、龙凤呈“强”的时代地标。
 

 
朱元彰死后,将皇位传给长子的长子朱允文,这就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这是一个完全符合封建礼制的世袭之举阙登峰,朱元彰的其他儿子也不敢有任何异议。哪知朱允文听信臣僚建议,施行“削藩”,准备削减藩王们的权力和势力,这就惹恼了他的叔叔朱棣。原本皇位交接给朱允文,英明神武的朱棣就心有不服。不料这个黄口小儿上了台还要“削藩”,于是联络诸藩王,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由,发动了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直打了九年,最终以朱棣集团的胜利和建文帝朱允文的失败告终。朱允文之死,成为一个历史谜案。因为当朱棣军攻入皇城的时候,朱允文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关于朱允文的下落,有很多个版本,有说被宫庭大火烧成骨灰的,有说逃出去出家当和尚的,有说逃到东南沿海的,有说逃到西南夷蛮之地的,无法定论。朱棣假惺惺推辞一翻之后,很“勉强”的披上黄袍当了皇帝,可总是心有不安,怕朱允文哪天会冒出来要回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为皇权之争造就了一个知名航海家。可朱允文究竟逃到哪里了呢?在息烽西望山景区西麓胡天阳,有一块盟誓碑,碑额刻有火焰图案,中间套有左“日”右“月”二字,碑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碑左下侧刻有一行小字“永乐五年正月盟誓”。据民国时期贵州国学大师任可澄考证,此碑与建文帝南逃西南大有关系,系其部属归隐山林后,与乌江沿岸当地部族结盟的见证。文人为此写下《悲歌一阙盟誓碑》一文,为息烽的历史增添了悲情一笔。而建文帝归隐西望山,则在民间留下了息烽版的“龙抬头”传说。相传建文帝组织群臣与当地部族结盟当日,因地势选择等原因耽误了约定的佳期,一直推到二月初二。结盟过后,众人散去,留建文一人独坐盟誓碑前静思。此时,丛林中信步走来一个仙风道骨的老僧,手执一壶清茶,与建文一席清谈,然后将茶壶递给建文,建文左手执壶,仰头畅饮,顿觉心中万千愁绪,瞬间消逝,产生归隐山林之念,禁不住问起老僧,此茶何名。老僧端详建文帝面容多时,口中悠然吐出一个名词:龙抬头。建文帝知老僧对自己的身份已经了然于胸,也不多说,站起身随在老僧身后逶迤而去。从此,江湖上再也没有发生关于建文帝的故事。建文帝馀龙抬头茶的西望山西麓,从此称为龙窝,而西望山东麓则被称为小龙窝千智风声。建文帝担心这个地名过于张扬,引起官府追踪,于是嘱咐隐居西望山区的前部属们,将“龙窝”更名“鹿窝”。这就是到今息烽人还将“鹿窝”念成“拢窝”的原由。

明代,息烽县境一带为当时的水西宣慰司控制。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彦叛乱,其部将安位率兵占领今息烽县境,与朝廷作对。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兵部右侍郎总督贵州、湖广、云南三省军务兼贵州巡抚蔡复一手下参将牟文绶、守备牟海奇、牟章甫率兵进入息烽境,赶走水西兵,在今息烽下阳朗田坝(当时叫弥陀寺)修筑城池,扼守要塞,控制水西。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兵部尚书兼都察御史、五省总督张鹤鸣、贵州巡按御史陆献明奉旨废下阳朗城,在今息烽县城所在地(当时叫明家渡)移建新城。新城竣工后,陆献明、牟文绶为邀功请赏,炫耀功绩,就逐级呈文上报,呈请崇祯皇帝御赐城名。呈文送至皇帝御案,崇祯思虑再三,认为陆献明、牟文绶为平息水西战火建了头功,应予嘉奖,并希望今后西南边陲能真正平息烽火,让百姓永享安宁。同时,思量起先皇帝朱允文在息烽放弃皇权之争的悲情往事,于是有感而发,御笔朱批“息烽”二字,寓各民族和谐共生、永享太平之意。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水西遣使求降,五省总督朱燮元奉旨在息烽境内建两个守御千户所秦旋,亲自到息烽城视察,认为城内规制狭窄、城垣矮小,令牟文绶、牟海奇展拓扩建。朱燮元在平定水西之战中,率部浴血奋战,部将死伤无数,对“南蛮夷人”心怀愤懑,想借此表达对南疆少数民族的诘斥,拟将两个千户所定名为诘戎、于襄。奏章报到朝廷,崇祯皇帝觉得“诘戎”之名欠妥,认为此地虽然地处边陲,但仍是朝廷的疆土,百姓虽属夷蛮,仍是皇家的子民,与国家安危、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如果不断问诘于蛮民张浩源,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于是御笔一挥官场迷情,划掉“诘戎”,再度赐名“息烽”凌海齐三磊,并题赐“息息相关,烽烟永靖”八字,任命牟海奇为息烽守御千户所千总。至此,“息烽”之名正式确定,城关镇也定名为“永靖”。姜柔伊清朝同治年间,贵州布政史黎培敬来到息烽,亲笔书写“息息相关”、“烽烟永靖”八字,分别树碑镌刻在息烽城北门和南门。而且“息烽”之名本身则蕴含着熄灭战争纷扰、祈祷世界和平、构建社会和谐的寓意,与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吻合,赋有很深的文化意韵,从此根深蒂固流传了下来。至于戴笠选择在息烽建集中营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则是违反了息烽地名的本义,且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注定其最终必以失败告终。
 

 
大明王朝历经三百年兴替,最后跟历史上的众多王朝一般随流水东逝。但大明留给息烽的文化记忆,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承了下来。如今的息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政治清明,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不争议,不折腾,奋起龙马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编辑:贵州星子,息烽人,70后文艺范老果果一枚,有贵州省作协会员帽子一顶,一小报副刊编辑李俊渠,喜欢读书、码字、旅行,摄影、背包、玩户外。

关注我:请长按二维码
公众号:gzxz76
推荐阅读
?幸福像一只蝴蝶
?做人愿如茶,尽敛苦涩,散发清香
? 黎平肇兴:我等你,在风雨桥……
?黔北花海:一群人的狂欢 一个人的孤单
?息烽造纸——道关乎文化的记忆
?记忆息烽县城新华书店
?息烽与战乱:息息相关,烽烟永靖(息烽地名释义)
? 小镇九庄
?九庄城墙
?九庄八庙
?原创作品,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19 2019 07 29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