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华丽一族电视剧结局影评-《玻璃之城》下的的香港历史剪影-影视书评鉴

影评|《玻璃之城》下的的香港历史剪影-影视书评鉴
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影片的开头,伦敦的灯火、奔腾的孩童,渲染了新年的欢乐氛围任娜英,这一年是1997年。一对中年情侣驾车赶往灯火盛会,彼此脸上洋溢着数不尽的幸福。而车祸却发生了,情侣双双丧命。李树浩这一对情侣,经历了香港在英国管治下的最后二十几年死人体重实验,他们的逝去恰与英治时代的落幕相吻合。
尔后,两人各自的子女闻讯,前来处理后事。镜头转向摩天的玻璃建筑,华丽而又疏离。这是香港――青年徐港生和韵文相恋、分离,而后聚首的地方。20年过去蔺漪阳,焕然一新的城市埋藏了昔日许多的记忆,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逝去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在那一代香港人心里烙下怎样的记忆?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出端倪童安格植发。
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运动
一张标有日期的旧报纸和报刊图片,揭示出青年许港生和韵文所处的时代——1971年。
这一年,美国驻日本大使发言人称“要把钓鱼台还给日本”。这一公然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引发了海内外华人的愤慨。1971年4月10日,华盛顿爆发了2500人参加的保钓大游行。同年4月15日,台湾也爆发了以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为首的保钓游行。
影片讲述了同时期香港大学学生自发组织保钓游行和静坐活动,却遭受港府镇压的历史。许港生的命运在这场运动中改变。他是这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是爱国青年。可是,这份真挚的情怀却使他遭受牢狱之灾,也摧残了他作为大学生的尊严。许港生走了,放下恋人韵文和老父亲,只身去了法国读书。临别那一句“香港没意思”,意味深长。
香港学生原先是不关心社会和自身命运的,以许港生为代表的大学生身上所流露出的这份社会责任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有三个典型事件:一、1968年1月21日,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学生会召开“中文列为官方语言”座谈会,向港英政府提出“应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要求。二、1968年1月30日,香港大学学生会时事委员会举办大学教育与社会论坛,参加者猛烈抨击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会后,学生将改革报告递交校长孔周三剑。校方接纳学生代表参加校务会议,并准有投票权。三、1969年8月22日,珠海学院开除了二名批评学校校政的学生,导致该校及其他学校学生静坐抗议。
香港的学生运动发展到许港生所处的70年,已经不局限于对个人前途的关心,而是关心国家大事,以一个学生所能够做的事坚决捍卫国家利益。这样宝贵的记忆,被遗忘在了现代香港这座现代化的不夜城之下,实在令人惋惜。
20世纪70年代的港式爱情
九龙的群山中,有一座最负盛名的狮子山,而此山最令人留连的地方因数临近主峰的望夫石。南宋词人刘克庄从对它有这样的描绘:
望夫石,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安小乔。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与许港生和韵文的爱情一样,悠长婉转,漫过风风雨雨的岁月;却又坚如磐石,义无反顾,即便有争吵,即便被距离阻隔,也不曾动摇。这是一种有别于木心先生《从前慢》里一生一人的爱情,更有别于琼瑶式的海誓山盟、海枯石烂齐一心。它更接近于《花样年华》里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彼此相爱但各自却又另一个与俗世接轨的圈子。与苏丽珍和周慕云不同的是,许港生和韵文更为亲密ca4102。许港生永远不会问:“假如我有两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替身哑妻?”因为答案在他心里是确定的。
影片中,许港生和韵文青年时期的爱情极美,这既是因为编剧写故事的方式,也因为导演拍人物的技巧,更是因为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诠释。青年时期时,两人分属男生和女生阵营。嬉闹玩耍,两人总是相隔一些距离。韵文天真浪漫地笑,而港生却笃定地看着笑得灿烂的她,慢镜头扫过每一个眼神交汇,捕捉男女主角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这就是导演写青年爱情的方式。演员舒淇与黎明的每一个细微表情也演绎得很出色:
英国管治下的香港语言教育影片有两处介绍英国管治时期的香港语言教学的注脚:
第一处:韵文的女儿康桥生气地对满口英文的David说:“死香蕉,拽什么英文?现在97年了,好好学好普通话吧!”1997年,英国结束对香港近一个半世纪的管治陈一嘉,香港重归中央政府治理体系。一张新的玻璃大幕展开,从此雨靴踩泥,普通话将与一代代香港人的前途息息相关安吉实验初中。
第二处:中年韵文与港生重逢在为高级精英准备的普通话课程上。曾经对香港失望的青年又回来了,他们重逢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无论是韵文女儿对英文的愤怒秦浇水,还是中年韵文像孩童一般需要学习普通话,这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
19世纪40至50年代的香港,中文私塾以中文为教学语言,洋办学校以中英两种语言教学。史钊域于1866年宣布修改中央书院章程,将英语列为必修课。1877年,轩尼诗就任第八任总督。他设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加强英语教育。70年代末期,中央书院原定每周中英文各4小时课程安排被改为英文5小时,中文2.5小时,且英文为必修课,中文为选修课。自此以后,香港便开始了重英文轻中文的教育风气,而当时社会用人单位重视英文人才又更助长了此风。
所以,影片中港生和韵文那一代社会的中流砥柱需学习普通话,是英国管治这一历史事件的产物。
老殖民地建筑到玻璃之城
David(许港生之子)来到陌生的香港时,电影的镜头随着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街边玻璃样式的摩天建筑。玻璃光鲜简洁,与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这象征着脱离英国管治的香港,开始作为一座全新的城市走向世界舞台。
重建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摆脱从旧建筑中重温昔日英国管治的噩梦。作为一个香港人,对于旧建筑的记忆却是复杂的。据说,导演张婉婷和编剧罗启悦创作这部电影的背景,正是香港大学的旧建筑面临拆毁。有人指责张婉婷借这部电影缅怀殖民岁月,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贬低人格的侮辱。怀旧原本针对的是过往的人事,而不是鲜明的政治方向。人非草木鳄鱼恐龙王,孰能无情?况且,张婉婷导演即便怀念那些过往的人事,也绝没有流露出赞美殖民者的情愫。港生和韵文的颠沛流离的爱情,正是殖民时代里的故事,而不是因为时代变迁所酿成的悲剧。
有一位叫梁秉钧的香港诗人在诗作《老殖民地建筑》里写道:
这么多的灰尘扬起在阳光和
阴影之间到处搭起棚架围上
木板围拢古老的殖民地建筑
仿佛要把一砖一瓦拆去也许
到头来基本的形态仍然保留
也许翻出泥土中深藏的苦酸
神奇的圆顶和宽敞的走廊仍
对着堵塞的墙壁也许劈开拆毁
梯级也许通向更多寻常的屋宇
我走过廊道有时开放的灿烂
有时收藏起来的盆花走下去
影印论文看眼荷花池歪曲
的倒影尖塔的圆窗飘成浮萍
梁秉钧先生是影片中许港生和韵文的同代人,于70年代就读于香港大学,90年代任教于此。这篇诗作,据说也是以即将要被拆毁的香港大学旧建筑为题材。
无论是张婉婷的电影,还是梁秉钧的诗中,都透露出隐隐的挣扎、矛盾和悲哀。面临新的变局,他们理智上更深的情怀上都是接受的。可是,他们是殖民时代的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从孩提到成人,悲喜记忆全都埋于这个时代华丽一族电视剧结局。如果玻璃象征着记忆的埋藏爱国奉献歌,那么他们这一代人在被埋藏记忆时的复杂情愫应当被理解。
一部《玻璃之城》,似在倾述一种比怀旧更为复杂的情愫,但那绝不是期盼历史的倒流。我们想要批判些什么之前,应先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蛛丝马迹,而不是肆意泼墨重伤他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92 2019 06 15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