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华语乐坛如何让直觉为你所用?-职场创造力

如何让直觉为你所用?-职场创造力

“It's a hunch.”
你看过这句话吗?它的意思是“这是一种直觉”,往往是故事的主人翁做了一件事但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就会吐出这句话。
想到这句话是跟过去两年我去协助一位老师上课的经历有关的:老师主要给企业中高级经理人——在晋升通道上的明日之星——上课,给他们传授“头脑强度Mental Agility”的知识,最主要是预备他们在上升到高管的时候,如何有效的应对压力七夫之祸,做理性的决策。我的老师在大中华区有三十多年的高科技企业HR经验,她经常跟学员说,有些高管在高压之下疯掉,表面上看以为是情商的问题,但更深层是因为他们的头脑强度不足,比如说:无法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可能是不确定、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无法克服思维偏见、在高压下做出没有依据的决策等。
我有幸在课上示范一些可视化的工作方式,让学员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想法,才可以整理清晰的思路(这不是视觉记录,甚至不会出现一个卡通)。但是我们发现最难的地方是如何让学员很快地从一堆哪怕是整理过的信息中,“看出”一些问题来(比如说是一个模拟的企业发展案例,整理完一堆数据后要指处问题所在)光宇go购,然后做出对应的决策(招聘、削减成本、增加生产、战略合并等)。
原来这有一个词,叫做“Pattern Recognition 模式辨认”,这里所谓的模式不是商业模式的那种模式,而是你面对眼前一团朦胧、混沌的处境,怎么快速地看出个所以然来,并做出行动。《Smarter Faster Better》这本书里,讲述了美国一个叫Darlene的护士,她在某家医院的新生婴儿重症监护室工作木凡的天空 。有一次她值班的时候,看到保温箱里一名婴儿,她觉得怪怪的,虽然婴儿的一切维生指标都正常,吃好睡好的,也没在哭闹,华语乐坛 而且另一名护士看过之后觉得没有问题;可是,Darlene注意到,婴儿身上有一些非常轻的斑点,肚子也有一点鼓暴雨心奴,而且脚跟刚抽完血的位置有一小团淤血的样子。她呼唤了值班医生,医生马上处方了抗生素点滴,结果验血报告显示婴儿正处于早期的败血症,再晚一点就没命了。
研究人员希望揭开这个谜题:为什么Darlene和其他护士看到同样的症状,而只有她看出个问题来,而其他人却没有呢?Darlene的回答是:“It's a hunch.”
这是老板们极度希望员工们培养的一种能力:无论你可以预见到风险的来临,还是嗅到商机的出现;可是,假如这是一种直觉,可以被传授吗?
很多年前,我还在广告行业的时候,曾经有一名文案大师说过:写文案是没法教的。我想他的意思是:你可以学习各种语法,诗词歌赋,但如何给广告配上一句到位的文案,是没法手把手教你怎么写的,因为这也是一种直觉能力Intuition,就跟学画画不一定能画出大师的作品一样凝视山羊的人。
这是真的吗金喜庆?
带着这个谜团,这两年陆续接触到一些好老师和好书,慢慢加深了我对大脑如何运作的认识。
系统1、系统2
读过《思考快与慢》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对了,流行了几十年的左右脑功能区分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并不存在什么左脑就是理性、右脑就是感性的科学,脑部在处理不同工作时需要利用到多个区域冯嘉豪,甚至《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也特别强调所谓的系统1、系统2,并不是真实存在于头脑的区域,而是脑部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
直觉是系统1的工作模式,快速、强大、但是有机会被误导出错。Darlene护士说自己的hunch就是她的系统1在工作末日农场,看到婴儿皮肤上的斑点、鼓起来的肚皮就马上意识到不对劲,她自己也说不出理由。这是因为她的系统1自动从脑袋的数据库里调取了相关的症状,形成一幅“小孩紧急了”的图像;而另外一个护士的系统1没有把这些症状链接起来,所以她就没有这个hunch。
这是专家和非专家的区别:专家的大脑里面存有大量的案例、模型,而且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记忆,有点像学开车,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刻意的记住步骤和动作,开久了这些都存在你的脑中,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操控的,所以才有人提到“10,000小时定律”,但后来又被推翻了——是否能形成深刻的记忆兰启荣,重点是“刻意的加工Deliberate”,比如说:我现在把几本书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去解决一个谜团,思考的很苦,还要写下来,这就是刻意。
Darlene后来尝试给研究人员解释,她脑袋里一直有一幅一个正常婴儿该长什么样的画面,而故事中的婴儿跟这个画面不一样,这才引起了她的注意。Darlene有很强的心智模型。
手电筒和框架
老外很强大,他们最爱把各种知识整理成一个个的模型、框架,比如说:六顶思考帽、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这几年创业很火,很多人在谈论这个那个商业模式,有一些专家就把商业模式要考虑的九个模块整理成一幅“商业模式画布”,你看到老外很懂得把事情简化,不会像我们的那些砖家,把事情讲得越玄乎越好。
我们观察事情的方法就像在黑夜里用手电筒一样,只能看到手电筒照到的地方,所以框架模型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在特定的角度打灯,以便于看到事情的全貌。记得:我们的直觉是很强大的,你把它放在合适的角度,它自然会看见!
美国有一个叫做Good Judgment Project(好判断计划),专门研究如何用众包的形式做准确的预测。他们发现,只要经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普通人也可以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测,比如说:预测前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连任的胜算。研究员先提示参与者用三个变量来预测——1)是否在任总统?根据统计在任总统有67%的胜算;2)民意调查?显示萨科齐表现差劲,只有25%的胜算;3)经济表现?经济学家根据当时的经济表现估计萨科齐可拿到45%的选票。
这三个数据是冲突的,那怎么办?平均一下就好。这样参与者算出萨科齐有46%的胜算。八个月后,他拿到48.4%的选票,输给现任总统奥朗德。降谷零
《Smarter Better Faster》里介绍一个叫做Annie Duke的女人,她是美国一名扑克牌冠军,总共赢了超过400万美元的奖金,更传奇的是,在打扑克牌之前,她快要完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因为在准备学业结束前一次演讲的过程中太紧张崩溃了,才开始跟她哥学习打牌,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爱上打牌了,连学位、教职都不要了。
她哥告诉他,业余玩家跟专业玩家的区别,在于对“确定性”的不同看法:业余玩家总希望一个比较确定的答案,一旦看到手上的牌不太可能胜出,他们就退出了;但是专业玩家就不一样,他们会依据概率做决定,比如说:你拿到一手牌,经过计算之后只有20%的胜算,业余的人觉得赢不了就会马上退出,但是专业玩家会这样看——我没法知道这一把会赢还是输,我只知道如果玩100把超级童养媳,我会赢20把,每一把赢100元,收入就有2000元;假如每一把下注要10元,我的成本是1000元,收入2000元扣除成本1000元,剩下纯利1000元。所以,我会继续下注。
在《决断力》里面肖尔铁茨,作者希思兄弟介绍了一个基金经理Byron Penstock的故事。普通人炒股票老是在猜测一个“目标股价”十三太保横练,如果目标股价比现价高就买入,相反就卖出;但Penstock的方法是给这支股票的最好还有最坏前景,各预测一个股价,再决定如何买入卖出。比如说:一支股票的高低价位分别是50和100美元,如果现价在75美元以上,他是不会买进的,因为风险太高了。他会等到股价在60美元左右买进然后在80左右就会卖掉。
其他的实验里显示,人们对最高值和最低值进行思考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知识,他们的感知能力(也就是直觉)也因此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更好地反映了真实的状况。
不论是Good Judgment Project如何培养普通人的预测能力、Annie Duke如何打扑克牌还是Byron Penstock如何投资股票这几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不要尝试去“预测”未来,而是把未来看成一堆可能性,各有不同发生的概率,我们可以做的是尽量让手电筒从最坏到最好探照出各种可能性。这是一种好的、理性的框架。
不好的框架——比如说:要猜出一个目标股价——就会让直觉去做傻事。《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就举了一个大学数学教授John Allen Paulos,在世通公司(WorldCom)股价爆煲的情况下还不停买进的故事。
拨弄
除了刻意练习、利用框架以外,想让直觉更好地为你服务,你还需要“玩”!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South Avondale Elementary School(从小学到初中),原来是一家成绩已经烂到没救的学校,它处在一个破败的社区,工厂在70年代陆续搬离后,失业率高企,毒品和暴力横行,甚至有一名少年就在学校旁边的橄榄球比赛被开枪杀害了。反正情况严重到连市政府都想把它关掉了,只是官员们掂量,把学生送到附近其他学校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这事才作罢日奸传说。可是,不管教育局投放了多少资源,还有企业赞助了多少课外活动,给老师们先进的系统去追踪学生的进度,还是没有效果。
可是从2008年开始,奇迹出现了!辛辛那提市给16所差劲的学校启动一项叫做Elementary Initiative的计划,其中最有效的一件事,是强迫每个学校弄一个“数据室”——可能是一间空的会议室,也可以是几个柜子——老师们需要把学生的各种分数表现手写在卡片上,或者画一幅折线图,然后贴在墙上,一目了然。
老师们会即席设计一些实验,比如说:把那几个学生放在小一点的阅读课会不会好一点?然后试验完之后又回到这个房间里把结果写下来;或者一名三年级的老师把他每个学生过去一周测验所反映的问题记在卡片上,他说服另一名老师这样做,然后他们开始把卡片重新分类,结果发现一些模式Pattern:在某一班,学生在语文课代名词的分数很好,可是在数学课“分数”的成绩一般;另一班的学生则刚好出现相反的状况。所以,两位老师换了课,结果两班的成绩都上去了!
类似这种用人手把数据纪录、分类、找到洞察,然后设计小试验,再继续循环,逐渐让老师们对于每个学生的表现和需要,有一种更直观的感觉;而且,透过比对不同班级的数据,老师们更容易看到规律(pattern)。不到一年,学校整体的分数表现提升了超过一倍!到2013年,South Avondale简直逆袭了,86%的学生表现优于俄亥俄州标准,甚至有很多学生想从其他学校转过来。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脑袋会自动过滤掉对我们不重要的信息,想让信息有意义,我们得很刻意的去拨弄或者叫“玩”它,像South Avondale的老师们把卡片挪来挪去,在这个过程中直觉会自动发挥作用,会给你指出一些关联,可能是错的,可能是对的,老师们会透过一次次的小试验,逐渐调整,每次调整之后,你的直觉会更加准确,以至于产生后来的hunch。
这也是扑克牌女王Annie Duke的做法,她把打牌的过程比喻为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每一次下注让你多了解对手一点:你会翻牌吗?你想加注码吗?你到哪一点会开始受本能干扰?每一次搜集到的信息都让你更准确一点了解你的对手,你收集信息的过程比对手快,你的胜出机会就高。她说牌局刚开始的时候刁手怪招,你甚至连牌都可以不看!
结语
所谓的直觉,是脑袋经过多次、刻意的加工后形成的一些模式反应云雨纷纷,就像开车一样,原来需要记住步骤和动作,慢慢就成了自动反应。
原来我的问题是像Darlene护士拥有的那种直觉,“是否可以被传授呢?” 但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直觉的生成是一个需要当事人刻意去培养的事,而不像一般培训课给你一些知识点就完事的那种,更不像电脑装一个软件那么简单。所以在某程度上直觉是不可以“被传授”的。
但是我们可以透过好的框架血火明末,让直觉产生好的结果,所以我现在的问题更多是“如何让直觉为你所用?”举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我们不要让直觉直接去猜股票的目标价格,而是让它去消化足够的数据后去猜最高的、最低的可能股价、概率是多少等。(猜概率的时候最少用到三种不同的变量)相反,如果你想让直觉去猜这一次牌局会赢还是输,这样就很危险!
所以,想让直觉产生最好的效果,给它很多个照射的方向,而不是让它随便乱照!然后一次一次搜集反馈去修改它的准确度。
在组织层面,制度上的作用非常大。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适合工程师的脑力激荡方法1”,老板可以规定每周每个人必须呈交5张洞察卡,透过制度来激发员工们发现新主意的直觉。
类似的做法在《决策力》中另一家医院也发生,同样是新生婴儿ICU,医院给每个护士一套提示卡,提醒护士在面对不同情况下该如何应变;头几张都是一些操作指示,唯独最重要的一张,上面的意思是:假如你觉得婴儿有什么不对劲,马上召唤医疗团队。这是把护士利用直觉的权利给制度化了,护士们再不需要编个理由:“我看到小孩的呼吸好像有问题。。。追你好辛苦。。” 而是依赖他们经过长时间训练和经验的直觉:“小孩可能不对劲了,你们来看看”。
最后赵宝峰,在组织内提供“数据室”的地方,可以让员工们有个拨弄信息的机会,让直觉慢慢在他们脑袋里生成。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2 2018 12 20  
« 上一篇 下一篇 »